時間:2019-06-03 17:02 分類:血型與性格 作者:方大師 咨詢大師
rh血型系統是大家最熟知的稀有血型系統,而rh陰性血型因為其稀少性,以及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也是研究最深入的稀有血型系統。
什么是rh陰性血型
rh陰性血型通常被稱作“熊貓血”。rh陰性血型的人紅細胞上面存在C、c、、d、E、e血型物質抗原。如果rh陰性血型的人流入rh陽性的血液就會產生抗原反映,發(fā)生溶血。所以這比ABO型溶血在臨床上有著更大的意義。
什么是rh陽性血型
HR血型其中含有6種抗原,即C、c、D、d、E、e。凡人體血液紅細胞含D抗原(又稱Rh抗原)為Rh陽性,否則為陰性。
RhD抗原分布
Rh血型鑒定一般指Rh系統中D抗原的檢測,根據病人紅細胞是否帶有D抗原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。
正常值
Rh+,稱作“Rh陽性”、“Rh顯性”,表示人類紅細胞有“Rh因子”;
Rh-,稱作“Rh陰性”,“Rh隱性”,表示人類紅細胞沒有“Rh因子”。
稀有血型
鑒定意義
1)中國漢族人的Rh陰性率為0.34%,絕大多數人為Rh陽性,故由Rh血型不合引起的輸血反應相對較ABO血型少。 2)Rh血型系統一般不存在天然抗體,故第一次輸血時不會發(fā)現Rh血型不合。但Rh陰性的受血者接受了Rh陽性血液后,可產生免疫性抗Rh抗體,如再次輸受Rh陽性血液時,即可發(fā)生溶血性輸血反應。
3)Rh陰性母親孕育胎兒為Rh陽性,如果胎兒紅細胞上的因子由于某些原因進入母體血液(如胎盤剝落引起的流血),會使母體產生抗凝集素??鼓赜纸涍^胎盤進入胎兒循環(huán),使胎兒的紅細胞凝集、破壞,這可以導致胎兒的嚴重貧血,甚至死亡。
ABO血型分布
第一:Rh陰性人血清中不含抗Rh凝集素。當其第一次接受Rh陽性者血液后,輸入的紅細胞不會發(fā)生凝集反應,但含Rh凝集原的紅細胞進入受血者體內后,能引起受血者產生抗Rh凝集素。以后,當該受血者再次接受Rh陽性者的血液后,輸入的紅細胞就有可能發(fā)生抗原抗體反應,而產生凝集現象。所以,臨床上在給病人重復輸血時,即使輸入同一獻血者的血液也應做交叉配血試驗。
第二:Rh陰性婦女與Rh陽性男子結婚,該婦女孕育的可能是Rh陽性胎兒,當胎兒紅細胞因某種原因進入母體后,導致母體產生抗Rh凝集素。以后若該婦女再次懷孕Rh陽性胎兒時,母體的抗Rh凝集素就可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,導致新生兒產生溶血性貧血而死亡。如果Rh陰性婦女事先曾接受過Rh陽性的血液,則孕育的第一胎Rh陽性胎兒也會發(fā)生溶血現象。
孟買型稀有血型系統(Hh血型系統)
在孟買型稀有血型系統的血型的紅細胞上,沒有A、B和H抗原,但在血清中卻同時存在A、B和抗H三種抗體。
是根據紅細胞表面是否存在H抗原而對血液分型的人類血型系統。
Hh血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血型系統——ABO系統的基礎。
P血型系統
中文名 P血型系統 外文名 P Blood Group System
定 義 人類血型系統的一種
基因位置 位于22號染色體
抗 原 糖脂形式
檢測辦法 試管離心或者試紙等方法
P血型系統是區(qū)別于ABO型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之外的一個血型系統。特殊血型為p表象血型。p表象分析在歐洲每百萬人中有5.8例,全國登記在冊僅9人。
P血型系統(英文:P Blood Group System)是人類血型系統的一種,其基因座位于22號染色體上。其抗原以糖脂形式存在,包括P1、P2、Pk1、Pk2以及p五種表型。
P血型系統發(fā)現歷程
1927年,奧地利生物學家卡爾·蘭德斯泰納和美國免疫學家菲利普·列文在研究新生兒溶血癥期間,從輸入人類血液的家兔體內發(fā)現一種新抗體。這種抗體可以凝集一部分人的紅細胞,而對另一部分人群的紅細胞則沒有效果。他們將這兩種血型分別稱為P(+)型和P(-)型。他們同時發(fā)現了屬于另一種血型系統即MNS血型系統的M、N抗原。后來,人們將P(+)型和P(-)型分別稱為P1型和P2型。1959年,Matson發(fā)現了同屬于此系統的Pk抗原,1965年,Kortekangas又將這一亞型細分為Pk1和Pk2型。
Duffy血型系統
是一種臨床輸血、腫瘤的發(fā)生與轉移、HIV感染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間日瘧原蟲、新生兒溶血病及疾病診斷相關的重要血型系統。江蘇省血液中心在2010至2013年間,針對Duffy系統篩查了約3800人,共發(fā)現了3例。
Kidd血型系統
Jk(a-b-)為中國人群罕見血型,屬Kidd血型系統。對52908名英國人和120000名主要是歐洲人的新西蘭獻血者進行篩查,結果沒有發(fā)現Jk(a-b-)。
MNS血型系統
繼Rh血型之后被檢出來的第二種高分布頻率的稀有血型,關于這種血型的抗原,目前已查明的就有40多種。
MNS血型系統其編碼基因位于4號染色體上。MNS血型系統包括超過40種抗原,其中四種最為重要,分別稱為M、N、S、s抗原,它們對應的抗體都與輸血反應有關。M、N、S、s抗原均為糖蛋白,與MN有關的糖蛋白稱為血型糖蛋白A(glycophorins A,GPA),與Ss有關的稱為血型糖蛋白B(glycophorins B,GPB)。
MNS血型系統起源
1927年,生物學家卡爾·蘭德施泰納和菲利普·列文(Philip Levine)將人類血液輸入家兔體內以獲得特異性抗體時,發(fā)現了M和N抗原。1947年,Walsh和Montgomery發(fā)現了另一種抗原,取名S,Sanger等證明此抗原與MN型連鎖。1951年列文等又進一步發(fā)現了S的對偶抗原s。
紅細胞膜上另一類血型抗原叫MN抗原,即紅細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A。它在SOS凝膠電泳譜上顯示兩條區(qū)帶,即PAS-1和PAS-2,血型糖蛋白A是兩者的二聚物。已知血型糖蛋白A由131個氨基酸組成,其一級結構已測定。
血型糖蛋白A的肽鏈呈三節(jié)式結構,中間第73~92號氨基酸為疏水性肽鏈,可橫穿膜脂層;N端肽鏈位于膜外側,與血型活性有關,在這段肽鏈上分布有15條O-糖苷鍵型糖鏈和1條N-糖苷鍵型糖鏈,糖鏈中唾液酸占紅細胞膜上全部唾液酸的一半以上;C端肽鏈位于膜內側,含較多酸性氨基酸。
MN抗原由M抗原和N抗原兩部分組成,如果用神經氨酸酶將M抗原切去1個唾液酸(N-乙酰神經氨酸),則為N抗原,如再切去一個唾液酸則抗原性完全失去。MN抗原的抗原性還和肽鏈上的氨基有關,若將氨基用乙?;Wo后即失去抗原性。
稀有血型
Lewis血型系統
這是一種存在于唾液與血漿中的可溶性抗原。Lewis抗體大多為天然發(fā)生,所以一般不會引起新生兒溶血病。LEWIS血型鑒定,紅細胞獲得Lewis表型是通過從血漿吸附Lewis物質于紅細胞上,鑒定結果有助于提高救護質量。
Lewis血型系統檢測用品準備
抗Lea、抗Leb試劑血清,待檢者5%紅細胞懸液和已知Le(a+b-)、Le(a-b+)的5%紅細胞懸液,其他材料同ABO血型鑒定。
Lewis血型系統方法內容
1.取6支小試管排成2排,第1排(單號)及第2排(雙號 )試管分別標以待檢者、Le和Le對照字樣。
2.將抗Le血清1滴分別加入單號管內,抗Le血清1滴加入雙號管內。
3.按標記各加待檢者、已知Le和Le的5%紅細胞懸液1滴。
4.混勻,3000r/min離心15s。
5.斜持試管輕輕晃動觀察紅細胞有無凝集。
結果判讀:先看Le對照,應單號試管凝集,雙號試管不凝;Le對照應雙號試管凝集,單號試管不凝。待檢者單號試管凝集,為Le型,雙號試管凝集為Le型;單、雙號試管均凝集為Le;單、雙號試管均不凝集者為Le型。若出現弱反應,應作間接抗人球蛋白試驗。
Lewis血型系統注意事項
1.血清中存在豐富的Lewis物質,在體外可在定型時被中和,故須洗滌紅細胞方可定型。2.Lewis抗體在鹽水中凝集紅細胞凝集塊易碎,取出試管不宜搖動,以免出現假陰性。3.采用高效價單克隆抗Le、抗Le血清試劑定型以免遺漏Le血型。
Lewis血型系統Le抗體
1946年Mourant在一個名叫Lewis的病人血清中首先發(fā)現一種天然
抗體,大約與22%的英國人紅細胞發(fā)生反應,被稱為抗-Le。1946年Andresen發(fā)現了抗Le抗體。
Lewis血型系統不同于其他大多數人的血型系統,主要有幾個方面:
第一,這是一種存在于唾液與血漿中的可溶性抗原,紅細胞獲得Lewis表型是通過從血漿吸附Lewis物質于紅細胞上;
第二,紅細胞Lewis表型受ABH分泌狀態(tài)影響,雖然Lewis基因和分泌基因是獨立遺傳的;遺傳Le基因的人,如果為非分泌者(sese),則紅細胞表型為Le(a+b-),如果為分泌者(Sese或SeSe),則表型為Le(a-b+)(Grubb 1951)(Ceppellini 1955);
第三,因為ABH及Le的基因產物來自同一種前身物質,Lewis表型可受ABO表型的影響,即A1可減低Le(Andresen,1948)以及Le(Cutbush et al 1956)的表達。
抗-Le 在人血清中相對地比較常見,Kissmeyer-?Nielson等1955年從17 000份標本中檢出抗-Le 57份(0.3%)。Salmon等1984年從72 000份中檢出249份,占0.35%。抗-Le只見于Le(a-b-)并分泌ABH物質的人。自身抗-Le曾在多次輸血的Le(a-b-)人中檢出,病人自身紅細胞部分吸收了抗體(Judd等1978)。
抗-Le 常在抗-Le強的人血清中見到,抗-Le自身抗體比較少見。Pettenkufer與Hoffbauer(1954)檢查了12 000個隨機孕婦或新近分娩的婦女,抗-Le有52例,但抗-Le只有2例,大多數含強抗-Le的人不含抗-Le,產生抗-Le而不產生抗-Le的人,常為Le(a-b-),雖然可能為Le(a+b-)。
Lewis血型系統臨床意義
天然抗體 1983年報道在獻血員中發(fā)現二例抗-Le,都屬IgM,一
例紅細胞血型為A1Le(a-b-),唾液分泌A,H物質。另一例紅細胞血型為AB,Le(a-b-),唾液分泌A和B物質。二例均不分泌Le和Le物質。Lewis抗體大多為天然發(fā)生,屬IgM,所以一般不會引起新生兒溶血病,但國外文獻有抗-Le引起新生兒溶血病的報道。
免疫性抗體 Lewis抗體可以產生溶血性輸血反應,娣報道的為抗-Le,于新發(fā)報道的為抗-Le+抗-E,于中等1999年又報道了一例抗-Le。
稀有血型
Diego血型系統
Diego在1955年被發(fā)現,它因第一個產生抗新血型系統抗原的病人而命名,這個病人生下了一個患有新生兒溶血病的嬰兒,在其血清中發(fā)現了一種抗體(現稱為anti-Dia),這種抗體可以在懷孕期間通過胎盤屏障攻擊胎兒(表達Dia抗原)的紅細胞在1967,第二個diego抗原(Dib)被發(fā)現,直到1995其他的diego抗原相繼被發(fā)現。
現今已經發(fā)現了21種diego抗原,但以Dia和Dib最為重要,它是決定一個人diego血型的關鍵因素。Anti-Dia和anti-Dib既可以引起新生兒溶血病又可以引發(fā)輸血不良反應,特別是新生兒溶血病在東南亞和南美普遍是由diego抗體所引起的,因此,通過對diego血型的深入研究可以預防新生兒溶血病和因diego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輸血不良反應的發(fā)生。對實現安全輸血有重要的意義。
Diego的抗原 Diego血型抗原現在已知有21種,其中以Dia、Dib和Wra最為重要,Dia主要存在于蒙古人中,36%南美印第安人、12%日本人和12%中國人中也能發(fā)現,然而在高加索人和黑人中較為罕見,一般在0.01%之間。Dib則在大部分人種中都能發(fā)現。 Diego血型的表型:diego血型存在4種表型,分別是Di(a-b+)、Di(a-b-)、Di(a+b+)、Di(a+b-)。Di(a-b+)在大于99.9%的高加索人和黑人和大于90%的亞洲人中都能發(fā)現。Di(a+b+)能在小于0.1%的高加索人和黑人中以及10%亞洲人中發(fā)現。Di(a+b-)只能在小于0.01%的高加索人、黑人和亞洲人中發(fā)現。而Di(a-b-)現今只有一例被發(fā)現。
Diego抗原是由SLC4A1基因所編碼的,位于第17號染色體,具體在17q21-22。我國隨機人群中調查DI1基因頻率為0.0357,DI2基因頻率為0.9643。但不同地區(qū)的基因頻率有一定的差異,部分地區(qū)的分布如表1,diego血型抗原是按照一個獨立的遺傳系統進行 Dia和Dib抗原的分子基礎是Diego基因第19外顯子2561位上堿基T-C的置換。使得854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變?yōu)楦彼帷!?br />
根據DI1和DI2基因的這個特點,設計序列特異性引物,特異性擴增Diego血型的基因片段。根據擴增片段的長短來確定基因型。
很多人認為起一個名字只是三個字而已,怎么要這么貴,起一個名字花這么多錢值不值?起一個吉祥好名字不是簡單的給你三個字,是通過對生辰、姓名學,生肖,星座、音形義等復雜的分析,反復篩選,綜合平衡的過程,方案包括生辰分析,生肖解析,詩詞起名、音形義、姓名心理學分析,適合用什么字,名字的具體含義解釋,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頁,字字斟酌,句句揣摩,只為讓您收到一份滿意的結果!
起名是一門手藝活。文學素養(yǎng)及功底,決定名字的格調與意蘊;八字命理、五行格局等能量學分析,助益孩子的運勢與福分。周易起名是通過寶寶的生辰八字,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為參考依據進行取名,同時又符合現代審美藝術,揚長避短,陰陽平衡,從而起到輔助人生運勢的作用。而傳統周易命理、數理,需要有專業(yè)的知識,難以掌握。一個真正符合命理數理的好名字,能夠讓人因名而貴、名揚天下。因此,起一個好名字,并不簡單,也并非投機取巧。而有些名字,注定無可復制,只屬于一個特定的人。
古人云:“賜子千金,不如教子一藝;教子一藝,不如賜子好名?!睘楹⒆尤∫谎琶?,并以名字所蘊訓勉之意,對其進行品性熏陶,非常有教育意義。我致力于在音形義俱佳的基礎上,結合國學、詩詞等傳統文化,賦予名字更豐富的文化內涵,更雋永吉利的寓意,給予名主更好的激勵和能量。古今融合,科學起名。用心起好名,好運伴一生。
陳清泓,陳大師,擅長寶寶起名、周易測名、命理咨詢等??釔垡讓W數理、八字命理、佛、道學說,精研《三命匯通》、《淵海子平》、《滴天隨》等易學古籍,長于傳統國學文化,開創(chuàng)一套以象法為主的命名體系,已為數萬名客戶服務,均獲得一致好評。曾有多篇研究成果發(fā)表于《中華易學》,多次受邀參加北京易學文化研討會。